山景
-地-理-特-点-
Geographical Features
L
风景篇
Landscape
|
|
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属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,总面积约4500公顷,其位于东方市东部与昌江黎族自治县南部交界处,与霸王岭等同属海南三大山脉之一的雅加大岭山脉。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所在的热带雨林是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拥有海南省内现存面积最大、原生状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喀斯特地貌原始热带雨林,山上怪石嶙峋、巍峨壮观。 娥娘九峰山东西长约13公里,南北宽约9公里,最高海拔1238米。娥娘九峰山奇峰摩天,巍巍挺立。主峰崔嵬雄俊,破云而出。凹处怪石林立,嶙峋险峭,颇具立体感,引逗人们的艺术思维。 海南东方娥娘九峰山主要山体为喀斯特地貌,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下,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。其主要岩石为可溶岩(碳酸盐岩),溶蚀后形成地面坎坷嶙峋,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。 地表有峰林、孤峰、残丘、喀斯特丘陵和石芽等。地下有落水洞、斗淋、竖井、盲谷、干谷、喀斯特洼地、波立谷、喀斯特平原、喀斯特峡谷、溶沟和溶隙等。 由于喀斯特的特征,这边的山很是另类,性情似乎有几分执拗,脾气看上去也不是很温和:山峦如斧劈,山面上是大片大片灰白的石壁,山峰上土壤稀薄。 沿着几乎呈九十度的峭壁,我们手捏呈片状的石灰岩艰难攀顶。登到海拔1050米的山顶,这里布满尖锐的峰丛,如刀、如剑、如戟,敲击时发出金属般的铮铮之声。 在地质时期这里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,频繁而长期的地壳运动使俄贤岭部分地区不断抬升,并伴随着不断的断裂变形作用,逐渐形成了这里喀斯特地貌的山地地形特征。 这里出露地表的石灰岩面积是我省面积最大、分布最广的,范围达7万多亩,出露地表的平均厚度超过250米。 令人惊叹的是,原本不适合植物生长的石灰岩表面,竟然孕育出海南最为典型、保存得最好的石灰岩原始林。 若登山,可俯瞰整个娥仙岭风景区,起伏的山峦,葱绿的田野,山环水绕的黎寨,青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尽收眼底。游客到此游览,感觉胸襟舒展,心旷神怡。 |
|
|
登上娥仙岭漫步山间,可以近观犹如巨斧劈就的石壁天阶,亦可远眺连绵起伏的娥娘九峰山和如梦似幻的娥仙湾。
俄贤岭上有很多溶洞。奇形怪状,难以计数的暗流,在岩石间不断流淌冲涮形成的。大部分在半山腰上,有的大如门庭,有的仅容小飞禽通过。 专家表示,暗流多,是俄贤岭水系的最大特点。是大广坝水库水源涵养地之一,正是这难以计数的暗流,汇聚成大广坝水库这一省第二大水库。
山间流水还塑造了灵动的雨林仙瀑景观,溪流从高处飞舞而下,就像白练挂崖,与茂林、繁花相互映衬,水声潺潺,令人心旷神怡。顶端的东南面,有一瀑布飘然而下,跌落在一堆乱石上,飞花碎玉,然后叮叮咚咚荡入石峦崖,在阳光的照射下,时而霓裳飘带,时而雪帕银练,迷离恍惚,奇幻煊烂。
在群山的怀抱中,静卧着一片波光鄰鄰,美得让人迷失的娥仙湾。绿色的原野延绵至山脚下,水面碧波荡漾,一座座喀斯特地貌的青山倒映在水面,恍惚间像是到了桂林山水间,因此这里也被称为“东方小桂林”。
娥仙湾内还有几座岛屿如珍珠般点缀其中,岛虽不大,但“大树抱石”的雨林奇观却令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神奇与伟大。 |
|
|
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喀斯特地貌原始热带雨林著称,是动植物生长的天堂。沿着景区内的观光木栈道,可以展开一段热带雨林探秘之旅,邂逅“六大热带雨林奇观”,如空中花园、藤本攀附、植物绞杀、植物绞杀、根抱石、大板根等。这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,是森林洗肺的不二之选。 石灰岩上植物是很难生长的。而俄贤岭的植物种类丰富、独特,林相高大茂密,是海南最为典型、保存得最好的石灰岩原始林。
进山路上,一座座山峰突兀地从地面冒出来,山腰以下只有云雾在流,这里跟桂林的山很像。 到了娥仙岭山间,在树林茂密的半山腰,往山下看时,视线就被树木和山体阻挡,根本看不到太远。 海南的山与树,一般相生相伴,好似一对恩爱的夫妻,山如男子,以宽厚的胸膛、挺直的脊梁,给树依托;树如女子,用缠绵的根系,茂密的枝叶,包裹着山,在暴风骤雨来袭时,为山分忧排险,与山一同孕育出众多生灵。
截至目前,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周边现记录到了26个珍稀濒危植物。植物界公认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木兰科和金缕梅科植物,也在这里生长。 娥娘洞内有一株终年不见阳光,但依然翠绿的树木。
一路爬上山顶,沿途可见许多蓬勃生长而珍稀的植物,如苏铁和龙血树。还有石灰岩的指示物种,典型的有盾叶秋海棠,还有霸王栎、美丽梧桐等指示物种,这里都随处可见。一路上也可以看见兰科植物,如叶毛兰和矮柱兰。夏天满山满崖的野荔枝、野葡萄流香溢蜜,游人随手可摘,给游览增添趣味。
景区植物茂盛的主要原因,是喀斯特岩中洞中有清泉分布,泉拍洞崖,水声淙淙,空气清新凉爽,山上广泛分布清泉,常年的流水滋润,故植物分布广泛,种类繁多。 |
K
岩溶篇
Karst landscape
岩溶篇
目前,海南已发现有较大石灰岩分布在6个市县,包括昌江七叉镇王下与东方市东河镇南浪村交界处的俄贤岭、昌江霸王岭泥下村的燕窝岭、东方市东河镇的红村、东方市天安乡雅隆村的小桂林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和东河镇报白苗村的猕猴洞、保亭毛感乡仙安石林和千龙洞、三亚市落笔洞、白沙向民蝙蝠洞、蓝洋镇观音洞和儋州市雅星镇英岛山溶洞等。
岩溶篇
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海南最大的喀斯特生态环境。海南地貌多样,是人们对其石灰岩生态系统却知之甚少,主要是面积较小不易发现,海南全岛石灰岩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,才占全岛面积的3.5%。而中国的裸露型喀斯特地貌,约90万平方公里以上,是喀斯特分布最广、类型最全的国家。全世界大约有15%的陆地面积为石灰岩所覆盖,石灰岩地区的居民达10亿人。
石灰岩亦称喀斯特,是由微小海洋生物的外壳慢慢沉积而成,不但影响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供水,亦造就了独特的陆地及淡水生态系统,其作为岩石圈与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构成石灰岩自然生态环境。
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是我国最南部的热带石灰岩,海南的石灰岩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保育价值,拥有1409种以上的植物,包括63个海南特有种,18个石灰岩专化种,59个陆生贝类物种,其中13个为海南石灰岩特有种。前人已在海南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标本采集、研究,但仍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。海南的石灰岩地区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,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价值。
石灰岩系统以石生、旱生、喜钙性及地下空间复杂性为特征,是一种由地质环境所决定的脆弱环境,其环境容量小,抗干扰能力强,受干扰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低。
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就是这样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带,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。
B
生物篇
Biology
|
|
娥仙岭及周边分布着面积达16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山地,是海南岛石灰岩分布面积最大、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。 此地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共有6座,最高峰海拔超过1200米,山上分布着大片石灰岩季雨林,其植物区系是中国石灰岩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娥仙岭最高峰海拔1238米。喀斯特地貌,生长着茂盛的热带雨林,主要树木有花梨、青梅、坡垒、母生、子京等,山上丛生石福草,可当中药。动物种类多,有长臂猿、金钱豹、黑熊、黄谅、大灵猫等。
娥仙岭地区以石灰岩地质地貌为主的地区,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在我省是唯一的,在国内也不多见。 俄贤岭的热带石灰岩是自然界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态环境,这里没有地表水,石头看上去坚硬,却易溶于水,它们的奇形怪状,就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的。 在石灰岩上植物是很难生长的。但这里下雨后,雨水会直接从石头渗入到地下。而娥仙岭的植物种类丰富、独特,林相高大茂密,是海南最为典型、保存得最好的石灰岩原始林。 这些树林对帮助石灰岩地区泥土涵养水分,为周边地区提供水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。 这里存在着从大广坝的漫滩地,到灌丛,到半落叶季雨林,到沟谷雨林,到山地雨林,到石灰岩南坡的湿润雨林和北坡的季雨林,再到石灰岩山顶矮林的完整植被类型。 由于此处石灰岩地区面积相对较大,且海拔高度变化幅度大,所以,无论在种类组成还是种群数量上,都比海南其他石灰岩地区丰富,很多海南特有种都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区,例如海南大戟、海南凤仙花、霸王栎、肉根紫金牛等。 同时,一些温带成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,例如鳞毛肿足蕨、黄腺蕨、钝羽复叶耳蕨、火焰草、角花胡颓子、紫果槭等。
娥仙岭地区的植物稀有性、专有性程度都非常高。科考表明在娥仙岭地区记录到的种子植物有767种,占海南种子植物种的比例为24%。记录到了26个珍稀濒危植物。除此之外,还记录到4个植物新种,32个植物新记录。 |
|
|
我省珍稀的青梅林主要分布在沿海低地,在娥仙岭也发现了青梅林群落,分布密度高,在1000平方米的样地内分布着500余种青梅个体,非常罕见。 这里还有非常古老的植被以及比较原始的蕨类桫椤属植物,是古森林的典型代表种类,在娥仙岭很多地方都有发现; 被植物界公认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木兰科和金缕梅科植物,在娥仙岭地区都有典型的代表。
总面积达4493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包括了娥仙岭生态旅游区,是许多奇妙生物的家园。科考报告显示,娥仙岭地区记录到的陆栖脊椎动物256种,国家I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4种,国家II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39种,海南岛特有种7种、特有亚种59 种,分别占海南特种(23种)的30.4%和特有亚种(93种)的63.4%。说明这里动物种的分化是比较活跃的,具有显著的多样性。 攀登雨林,现在还可以听见“咚咚”豪猪的叫声。这种动物近10年来在华南地区极为少见,在海南被记录到的数量近年来已明显下降。 这里的野猪粪便和痕迹随处可见。国家II级保护动物猕猴,不安分地跳动着,采食珍贵的兰科植物石斛。
每天早晨,几乎没有停歇过的鹰鹃早早又发出了催促的叫声,这种鸟的叫声每节三个音调,听上去很像在说“辛苦啦”。 交配季节,很多鸟几乎都会从早到晚不停地叫。颜色鲜亮的山椒鸟,雄的是大红色,雌的是明黄色,在枝头一边跳一边叫。原鸡似乎在开家庭会议,母鸡“咕咕咕”一叠声地应和。 爬上山顶,还会看到鹰、雕这样的猛禽正在天空中盘旋、俯冲。
娥仙岭地区有许多蝙蝠和燕子的安乐窝。清晨和傍晚,这些灵巧的小动物像飞箭一样,在洞口飞快的进出。
在娥仙岭地区,另一种在这里很常见、离开这里又很难寻的生物就是贝类。据初步统计,这里有陆生贝类59种。其中2个陆生贝类新种和6个新记录,是海南陆生贝类多样性最丰富、保存集中的地区。 专家解释,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,而且在不同地质时期被大海多次浸泡。坚硬又脆弱的俄贤岭,是造物主遗落在群山间的珍藏,是许多奇妙生物在海南少有的家园。 2005年,娥仙岭周边地区被列为国有重点公益林区。 |
C
洞穴篇
Cave Exploration
溶洞外的石壁上也有钟乳石的存在,石柱粗大,长有好几米,有几根石柱抱团长在一起,粗看像挂在石壁上的大“瘤子”。
地面上、洞壁上、头顶,水滴天长地久,在地上形成如微缩梯田的景象;
有一处洞壁上露出一片树枝的头,可能是木化石,亿万年间的某次地壳运动,把山上的树木夹裹在流沙里深深掩埋到地下,经过复杂的物理、化学作用,树木的外表好似没有发生变化,内部却已成铁石心肠。
灯光所及,还能看到洞壁上一片结晶发出点点闪烁的金光。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就更多了,它们有的似观音,有的似罗汉,有的似盾牌,有的似帷幔……队员还看到一些不知名的洞穴生物及它们留下的痕迹。
最令人感到神奇而迷惑不解的娥娘洞,洞口在主峰东北面的半山腰,深不见底,曲径通幽。
溶洞前有3株挺拔的大树,均高过30米,经验丰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说,这是滑桃木和金叶杜英。
作为海南最大的石灰岩山体,娥贤岭拥有很多石灰岩溶洞。
深不见底,曲径通幽。有流水旋转,浪拍洞崖。
洞内内有3个石厅,可容纳上万人。洞壁凸凹不平,各具其形,千姿百态,耐人寻趣。石厅的下面,有流水旋转,浪折洞崖,响声轰轰,凄神寒骨,消怆幽邃。这流水源于何处,归于何方,千百年来无人知晓。
娥娘洞洞的主洞深约1500米,里面还有分为几层和多个副洞,结构颇为复杂,一不小心就会迷路。
洞中有几处很狭窄的通道和陡坡。洞中有各式石钟乳、石笋和石柱等,发育已比较完整。
洞穴的底部是一湾碧玉般的清水,是地下河的一部分,当地的村民说那里的水从不干枯,水边有很多被冲刷得很漂亮的卵石。
娥娘洞物种丰富。洞穴里,除了有蝙蝠以外,还有马陆、弓背螽、蚰蜒和螃蟹,其中,除螃蟹外,其它都是适应在洞穴生活的洞穴特化物种。
在洞里他们还发现了类似于大洋洲“洞穴发光虫”的动物,据观察和推测,它们可能是双翅目的昆虫,会吐出带粘液的丝线等飞虫自投罗网。
多样生物群极具保护价值。娥娘洞洞内丰富奇险的资源和景观和生境多样生物群极具保护价值。
一方面,丰富奇特的生物多样性,具有极高的保育和科研价值。部分珍稀物种兼有观赏、药用等经济价值,潜力巨大。
石灰岩的生态系统与环境都异常脆弱,良好的植被覆盖极为重要,一旦遭到破坏,重要的生态服务系统必然丧失。
洞栖的蝙蝠、雀鸟对害虫的控制,为当地民众提供如纤维、燃料、粮食及药物,及确保森林健康的授粉活动等不为人知的生态服务,都会逐步消失。
政府要尽快采取有力措施,加强干预,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,才能使山体植被和生境得到有效保护。